更新于 9月29日

北京化工大学分离与传质过程强化团队招聘启事

1-1.2万
  • 北京朝阳区
  • 经验不限
  • 博士
  • 全职
  • 招2人

职位描述

北京化工大学分离与传质过程强化团队招聘启事 01 团队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分离与传质过程强化”团队以复杂体系的高效低能耗分离工艺和分离新材料开发,以及传递与反应耦合制备高端化学品为突破口,结合前期在功能化溶剂构建与应用、高端高纯化学品反应分离耦合制备技术、含能材料创制、以及臭氧氧化废水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致力于高质量高端化学品制造的研究,是北京化工大学传质与分离方向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团队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集成电路高纯化学品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具备较为完备的工艺开发、材料制备与表征等研究条件,与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现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共创辉煌! 02团队负责人 任钟旗,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高纯化学品工艺与装备委员会副主任、《过程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分离与传质过程强化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部、教育部及中石化、中石油等委托的科研项目,在AIChE J., Chem. Eng. Sci. I&EC R., Chem. Eng. J.等化工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件,参编教材1部(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目前团队有教授4名,副教授3名,研究生40余名。 03招聘方向 1. 分离与传质过程强化(塔设备设计与过程强化、CO2捕集转化、络合萃取精馏等); 2. 高纯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制备; 3. AI+计算化学、过程模拟与节能优化。 04招聘条件 1. 博后申请者不超过35周岁,近三年已获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已获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申请者不超过38周岁(特别优秀者可适度放宽年龄条件);以上两类人员均需全脱产工作。 2. 具有化工、化学、计算机或材料专业背景优先; 3. 已在高水平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研究论文; 4. 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基本科研素养; 5. 可熟练使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可独立运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等; 6. 为人正直诚恳,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05招聘人才类型及待遇 1. 师资博士后及其他类型博士后: (1)薪酬及人事关系等按照国家及北京化工大学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年薪20-35万元,同时依据业绩可享受学校额外的绩效奖励; (2)鼓励依托课题组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 (3)根据本人意愿,支持博后依托国家或本组申请去世界一流课题组联合培养; (4)博士后出站后,业绩优秀者可续聘并协助留校北化,或根据工作意愿推荐其他单位。 2. 青年教师: D类青年后备(见习副教授)、C类人才(副教授)、B类(正教授)均可,有正式编制,具体按照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引进标准执行。 (1)根据本人意愿,支持依托国家基金等去世界一流课题组进行深造; (2)课题组协助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各级课题及北化青年英才百人计划。 06 联系方式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学术代表作全文、工作计划等通过邮件发送至邮箱,并注明应聘人才类型。

工作地点

朝阳区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
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
我要招人

职位发布者

王女士/人力资源专员

昨日活跃
立即沟通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75人,研究生6789人(其中博士974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350人,学历留学生353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三。2017年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正式列入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7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50个本科专业(其中招生专业39个),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专业接受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7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39亿元,获专利授权309项,鉴定成果5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权”改革。建设有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约3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12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实施“全球化”战略,不断拓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近30个国家或地区129所大学或机构签署了161个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5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孔子学院,获批了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间的教育科技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和高校技术转移全球校长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中心,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以“‘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引进项目”“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项目牵引,重点支撑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建设,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学校已与15个国家57所高校和机构签署64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9月19日,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91人。举办了首届北京化工大学海外学习国际教育展,来自海外15所知名大学的21名代表参展,4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育展。学校自2018年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通过选拔,有8名优秀本科生赴世界百强高校或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暑期学习、短期研修以及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截至2018年9月,因公临时出访团组数为99个,共计152人次,涉及出访国家33个,赴港澳、台湾地区团组数为5个,共计7人次;接待境外短期专家557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24人,其中包含外籍教师13人,外籍博士后11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短期工作达26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公司主页

上智联,你更值3.74亿+ 职场人的选择 780万+ 高新职位精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