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 3月22日

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招聘秘书

1-1.2万
  • 北京朝阳区
  • 经验不限
  • 硕士
  • 全职
  • 招1人

职位描述


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招聘秘书


实验室简介:


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党中央重视下设立的国家级平台,由大北农集团牵头,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共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


实验室面向“双碳”和“粮食安全”战略需求,攻关“碳氮元素高效生物转化、系统集成耦合优化机制”两大科学问题,在全链条取得原创成果,解决绿色生物制造三大瓶颈,实现蛋白质与绿色化学品高效生物制造。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养人才、建设创新体系,打造生物制造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在理事会和党组织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完善,汇聚科研精英,科研氛围浓、前景好。


实验室主任简介:


谭天伟,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作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主要发起者,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实现脂肪酶发酵生产与应用,建立发酵放大新方法,开发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艺,成果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推动产业发展。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SCI论文500余篇,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还获何梁何利等多项奖项,培养博硕士150余名。


因工作需要,现公开招聘秘书1人。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如下:


岗位职责:


1.在实验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包括人员管理、各类科研和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等;


2.协助做好实验室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及项目经费管理等;


3.协助做好实验室开放课题全过程管理,包括指南编写、材料收集、评审、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等;


4.负责实验室年度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完成各类工作汇报、调查、统计任务;


5.负责实验室信息宣传、对外交流与接待;


6.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工作;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要求:


1. 硕士及以上学历,生物、化学工程、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优先。


2. 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能够独立撰写高质量的文件和报告。


3. 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有相关项目管理经验者优先。


4. 能稳定工作三年及以上,有北京户口的优先考虑。


5. 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6. 享受北京化工大学非事业编制人员待遇,根据工作经验具体待遇面议。


工作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


简历投递:


1. 自本招聘启事发布之日起应聘者即可开始报名,无固定截止日期,招到即止。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将简历发送至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实验室秘书+姓名”。


2. 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后,电话通知通过初审者进行面试(未通过初审者不再另行通知),择优录取,所有应聘材料不退还。



工作地点

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
以担保或任何理由索要财物,扣押证照,均涉嫌违法。一经发现,

职位发布者

王女士/人力资源专员

三日内活跃
立即沟通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75人,研究生6789人(其中博士974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350人,学历留学生353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三。2017年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正式列入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7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50个本科专业(其中招生专业39个),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专业接受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7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39亿元,获专利授权309项,鉴定成果5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权”改革。建设有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约3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12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实施“全球化”战略,不断拓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近30个国家或地区129所大学或机构签署了161个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5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孔子学院,获批了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间的教育科技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和高校技术转移全球校长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中心,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以“‘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外国青年人才引进项目”“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项目牵引,重点支撑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建设,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学校已与15个国家57所高校和机构签署64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9月19日,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91人。举办了首届北京化工大学海外学习国际教育展,来自海外15所知名大学的21名代表参展,4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育展。学校自2018年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通过选拔,有8名优秀本科生赴世界百强高校或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暑期学习、短期研修以及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截至2018年9月,因公临时出访团组数为99个,共计152人次,涉及出访国家33个,赴港澳、台湾地区团组数为5个,共计7人次;接待境外短期专家557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24人,其中包含外籍教师13人,外籍博士后11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短期工作达26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公司主页